您好,欢迎进入贵州省司法厅门户网站!

贵州省司法厅-和记娱乐怎么样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2020年9月1日,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聚龙滩易地移民安置小区很热闹。当天正是“富阳幼儿园”开园日,移民安置区的100多名适龄儿童入学。

据介绍,该幼儿园从立项到投入使用仅用了1年多,黔东南将法治建设贯穿易地扶贫搬迁全领域、各环节,正是这一机制确保搬迁项目依法依规高效推进。

作为贵州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区,易地扶贫搬迁是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已实施搬迁7.06万户30.81万人。

这么大规模的系统性工程,如何推动搬迁平稳有序?怎样让搬迁群众愿意搬、住得下、能致富?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到黔东南州采访。

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州长罗强给出了答案,该州通过探索创新“四先四同双融合”工作机制,助推政府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尽责、高效便民服务,打造了易地扶贫搬迁法治保障示范工程,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安居乐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四个先行”为项目护航

2020年7月31日,黔东南州易地扶贫搬迁法治保障项目,被中央依法治国办正式命名为首批24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之一。

为此,黔东南州委书记桑维亮表示,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法治示范创建的工作实效,黔东南州强化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实施协同部门、融合共治机制,确保形成合力,将易地扶贫搬迁法治示范点创建作为法治建设的民生实事做细做深。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全州人民欢欣鼓舞,信心倍增。

面对“搬迁哪些人、搬到哪里去、补助多少钱、后续怎么办、搬后如何管”等问题,黔东南州通过积极发挥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法治引擎”,建立了法治保障“四个先行”(即:“政策项目立项,风险评估先行;政策项目设计,合法性审查先行;政策项目实施,法律顾问先行;政策项目落实,法治宣传先行”)的机制。

前不久,68岁的丹寨县麻鸟村贫困户张金开和驻村工作队员文珍伟红了脸,“我种了一辈子苞谷,现在让我去种菜卖,我不去!”原来,靠种植玉米,张金开一年能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他担心搬下山,这笔收入就没有了。

驻村工作队决定带老张到安置点的蔬菜、蓝莓、食用菌基地看看。这一看,老张心里有了底,终于同意搬迁了。

走出大山、搬进新房是好事,但搬迁户最大的顾虑就是担忧旧房拆除后承包地、山林地等会不会被无偿收回?“搬出去了承包的田土怎么办,以后靠什么生活?”这是每一次搬迁动员会上干部必答的问题。

其实,这与黔东南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法治保障工作中探索的具体实践不谋而合。“四个先行”机制这项创新举措成效也一目了然。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州9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立项实施风险评估实现100%全覆盖,全州共配备114名法律顾问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开展法治宣传481次,确保依法决策和政策知晓全覆盖。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全州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90个,截至目前,房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绿化、亮化、美化以及路、水、电、气、网等附属基础设施全面完工。

“四个同行”助安居乐业

在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小区,一栋栋别致的小楼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小区周边配套建有多所学校,公交、商铺、地下停车场、农贸市场、医院、公园、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记者走进该搬迁群众王太凤家中,一幅新房、旧房的对比照片十分引人注目,现在其丈夫在外务工,王太凤在家负责照看三个孩子,在照看孩子之余,王太凤还到移民夜校参加培训,学会了银饰加工的技术,在家里就能工作,一月能挣到1500余元补贴家用,孩子也得到了比以前更好的教育,对于王太凤来说真是一举两得。

像王太凤这样搬入安置点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的并不是个例。据统计,黔东南州在全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建立了就业创业服务中心79个,累计开展就业创业服务10.98万人次,实现就业创业34368人,实现有劳动力搬迁户“一户一人”就业目标。

“如果群众只是搬出了大山,搬进了城镇,而就业、教育、医疗、保障等难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那将是怎样的场景?我们统一了认识,搬迁是一个完整的法治保障体系。”黔东南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潘亮说。

黔东南州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五个体系”建设,通过州委政法委、司法局、生态移民、民政、民宗委、公安、教育、卫健、医保、人社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实现就学教育、就医保障、兜底保障、就业创业中实现法治保障同行。

目前,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66所学校,解决2.8万名学生就近入学,均配齐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全州安置社区因贫失学辍学数为零;安置区实现医院全覆盖,配备医务人员151名,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安置点已发放困难家庭临时救助金3.58亿元,惠及23.85万人。

“两个融合”促平安和谐

“大家有缘在一起,莫要为利伤和气,你让我来我让你,邻里胜过远亲戚……”在黎平县龙形街道干凉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调解室,人民调解员吴忠妹用侗歌融入普法内容,为群众调解纠纷。

2018年3月27日,岑巩县同心易地移民安置区公共法律服务点接待了5名搬迁群众,帮忙讨回包工头李某拖欠的16余万元工钱。仅用1天半,这起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在雷山县牛王寨和羊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标准化的警务室,每天加强治安巡逻防控,警力延伸到各安置点居民楼,主动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赢得了搬迁群众的赞赏。

记者了解到,黔东南州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以建综治中心、警务室、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视频监控室、调解治保组织、工作机制“六建”为抓手,推进安置社区“天网”“雪亮工程”和“地网”工程,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过程网上走”的防控体系立体化覆盖。

由此,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实现了无命案发生、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无重大矛盾纠纷、无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无重大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六无”目标。

小青瓦、坡屋顶、小翘角、雕花窗……走进黔东南州雷山县城边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牛王寨,浓郁的苗族风情扑面而来。

全州各安置社区在配套建设“乡愁馆”、芦笙场、花桥长廊等民族文化设施的同时,建成宪法广场、普法鼓楼、法治文化凉亭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将法治文化融入小区环境,建立健全社区公约,推广居民自治、公约管理,建立健全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鼓励邻里守望相助,倡导坝坝会等民主议事方式,培养搬迁群众自我管理能力。

这是黔东南州在易地扶贫搬迁开展“民族团结,融合共促”工作的一个缩影。

黔东南易地扶贫搬迁法治创建成效,引起了各方重视。2019年4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在黔东南州召开;2019年11月,黔东南州被全国普法办表彰“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2019年12月,黔东南州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黔东南州司法局局长侯美嘉表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下半篇文章”,法治保障必不可少。在接下来的实践中,黔东南将持续深化“四先四同双融合”机制,助推“安置”与“法治”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

记者手记

黔东南用朴实的作风,照着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部署干,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四先四同双融合”工作机制。全州实施搬迁30.81万人,交出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黔东南答卷。

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是一个系统工程,法律是最持久的边界和底线,是最基本的遵循和原则。黔东南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将两者作了深度有效的融合,倒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法治示范建设百花齐放,法治政府建设更加被重视,全州各级人民政府正不断提升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对黔东南而言,事关30万贫困群众的大搬迁,没有机会试验、没有空间容错,只能以细致的作风作为保证——这种经验因而更显珍贵。

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跨过千山来,奔向幸福去。”越来越多像报道中的搬迁群众成为了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正在开创属于他们的新生活。

网站地图